“业务网络”的开拓者“顶天立地”的科学人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廖建新 近年来,以5G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激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孤立主义和反全球化势力甚嚣尘上,贸易战和
廖建新
近年来,以5G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激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孤立主义和反全球化势力甚嚣尘上,贸易战和科技封锁猝然降临。面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坚定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决心,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通过自主研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记者专访了长期从事信息通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取得丰硕成果的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廖建新教授,就如何通过自主研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业务网络进行了深入交流。
顶天立地做科研
本刊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您曾是北邮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20多年来不但在学术上建树颇丰,开创了业务网络这个新方向,成为了中国“移动智能网第一人”,还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推动了中国业务网络的发展,被业界誉为“彩铃之父”。请问您是如何在学术和产业化这两个方向都取得成功的?
廖建新教授:我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师从李乐民院士。1996年我到北京邮电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陈俊亮院士。两位院士对我言传身教,使我获得了至为宝贵的科研和工作方法,那就是“顶天立地”。李院士教我做科研要“顶天”,也就是在学术上要志存高远,勇猛精进,理论和技术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关键技术,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不受制于人;陈院士教我科技成果要“立地”,也就是要学以致用,要高度重视学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经济主战场。20多年来,我谨遵两位院士的教诲,以“顶天立地”作为奋斗目标,专注于“业务网络”这一方向,为中国信息通信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用实际行动响应了习总书记的要求。
在“顶天”方面,过去20余年,我带领团队围绕“业务网络”进行了深入研究。这里我们所说的业务网络既不是单纯的业务和网络,也不仅是面向业务的网络,而是普适运行于异构通信基础网络上,由大规模互联功能实体构成,并且逻辑层次可叠加的业务导向型网络,其中既包含业务网元,也包含核心网网元。业务网络从业务出发,自顶向下以全局视角看待整个通信网络,以业务场景驱动网络变革,以全网资源智能适配全业务场景,一方面支持资源共享与协同,另一方面通过能力开放赋能各行各业。基于这一思想,我们构建了业务网络的理论框架,在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上发表了业务网络体系框架的指导性论文,在学术界和产业界获得了相当的影响力,为业务网络建设和业务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我们还剖析了异构网络业务的共性与机理,在路由策略冲突、多路径传输机制、业务能力复用、资源动态映射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解决了业务普适化与智能化的理论问题,创立了业务网络智能化体系,取得了系统智能化、数据智能化、应用智能化等重要成果,在IEEE COMMAG/TCC/TMM/TWC等著名学术期刊和CVPR/AAAI/ACL等顶级学术会议发表了100余篇论文,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这些成果对于在我国极端复杂的异构网络环境中构建可平滑演进、快速灵活迭代的业务网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再说“立地”。我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始终高度关注产业发展。我们建立并完善了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不断将业务网络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系统产品,通过运营商在现网大规模应用。同时,我们又通过现网应用的反馈不断优化我们的理论模型,改进我们的算法与技术,使学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能够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在北京邮电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汇报会讲话
这是个不断摸索、不断优化的过程。1996年我来到北京邮电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进行移动智能网方向的研究。当时移动通信还处于2G时代,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爱立信、诺基亚这样的国际通信巨头手中,由于技术垄断,他们的产品非常昂贵。那时移动智能网也刚起步,业务与交换相分离的思想非常先进,对于快速低成本提供移动增值业务有重要的意义,但移动智能网技术还不成熟,缺少满足中国国情的技术体制。为此我全力投入移动智能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工作中。与此同时华为也启动了相关工作,记得当时我还应邀到华为做了移动智能网的专题讲座。2000年,我们研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MIN02移动智能网系统。为了让这个成果能够真正落地,在陈院士的鼓励下,我创立了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此时恰逢第二代移动通信大发展,移动智能网因为能够快速提供移动增值业务而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几年间我领导团队艰苦奋战,攻克了移动智能网在中国大规模应用过程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CMIN02系统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出色的性能在中国移动组织的产品框架选型中取得了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并实现了在现网的大规模商用。2000年我们帮助中国移动推出了“神州行”预付费业务。正是凭借这个业务,中国移动的用户数开始爆发性增长,神州行用户数最高占到了中国移动总用户数的70%以上,因此神州行绝对是那个时代的“杀手业务”。后续我们还开发出了面向集团用户的移动虚拟专用网(VPMN)业务,用户数达到5.5亿。到2004年,我们和华为联手占据了中国移动智能网的全部市场份额(华为占2/3,我们占1/3),将爱立信、诺基亚等国际通信巨头的同类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这在当年对于刚刚起步的民族企业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大胜利。我们也因为主导了我国移动智能网的体系结构和技术体制,解决了流量控制、充值加密、容错容灾、跨境漫游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后,我们又提出了4G VoLTE业务网络的持续演进方案,被中国移动接受,在现网大规模应用。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业务最丰富的移动智能网系统,为十余亿用户提供服务。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bjyddxxb.cn/qikandaodu/2021/012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