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商人的经营艺术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清代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商业中心,繁盛的商贸活动为商业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无论是商店酒楼,还是游商小贩,都有自身独特的商业经营艺术和经营手段,其经营
清代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商业中心,繁盛的商贸活动为商业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无论是商店酒楼,还是游商小贩,都有自身独特的商业经营艺术和经营手段,其经营管理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视民俗民风,发掘传统商业机会
清代商业文化在经营艺术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具有浓郁的民族、民俗和民情味道,民俗文化与商业经营联姻,构成了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文化中体现语言习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民俗事项是求吉、趋福、避祸,对吉利语言和文字的运用则是商人避凶趋吉心态在商业中的反映。以店铺字号为例,一般取隆、裕、丰、茂、盛、永、舜、祥、和、聚、泰、光、兴、恒、福等象征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字眼。又比如谚语,是伴随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经验而流传下来的固定常用俗语,而商人则利用这种形式将生意经、行规店规等表达成一种特殊的商业谚语,如“一台无二价,童叟无欺”“和气生财”“旧账不过年”等,都是商人经营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商业活动中具有指导和约束的作用。
商业文化对节庆习俗的利用。中国人对节日时令和社交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年节时讲究送礼并以食物为大宗,因此北京的各种食品商店也会很好地根据时令节日做生意,比如元宵节照例是提前准备好大量的汤元,端午节提前备好各色粽子,中秋节则自然少不了各种口味的月饼。每年正月初八至十八,北京有隆重的灯市,灯市白天做商贸生意,夜晚供游人观灯赏月。灯市的花灯制作精良,花样繁多,有纱灯、纸灯、麦秸灯、走马灯、五色明角灯等样式,灯上还有绘画,如鸟兽、山水、花卉、生肖等,因而价格不菲,商人借机大获其利。此后,商人们还看准时期,将灯市的开市日期延长至每月的初五、初十及二十这三天。此外,人们在年节时有贴春联的习俗,这也被商人借鉴而产生了店铺楹联,而且为了提高知名度往往会请一些社会名流执笔,这种宣传形式的功能与招牌类似,对丰富和发展商业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清]徐扬绘 《京师生春诗意图轴》(局部)
北京的商人还有意识地培育市场、创造商机,比如对花卉市场的开拓。随着北京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明清时期北京老百姓的养花之风开始盛行,花卉成为北京的特色商品。全年任何季节,商场上都有鲜花出售,每至四五月时,市场上就开始出现挑担卖茉莉花的,到了冬天,则用盆栽的方式销售丁香花。崇文门一带还出现了专门的花卉市场。
积极树立品牌意识
在北京数百年的商业发展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逐渐分化,不同行业的专业性逐渐加强,市场竞争激烈,商人们逐渐出现了品牌意识。北京长期作为国家首都,市内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云集,因此消费水平相比其他地方要高,消费者对于商品质量的要求也很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商品品牌的认可意识,比如某一行业或某一商品,在北京城内的某一间商铺质量较好。品牌意识的出现和消费者认同的意识,为老字号的出现培养了条件。
长期稳定的商业发展历史也为老字号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自元朝后,北京的城市基址得到了固定并逐渐扩大,城市的固定意味着城内的商铺可以长时间存在,这无疑是所谓“百年老店”能够存在的必要条件。元明清三朝,北京城内的几大繁荣的商业区常年不衰,比如老北京人总是用“东四、西单、鼓楼前”的概括,作为繁华商业区的代表。这些商业区为老字号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商业地理环境,北京的各家老字号基本都在这些商业区内。如前门外地区有同仁堂药店、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鞋店、张一元茶叶店、全聚德烤鸭店、都一处烧麦馆、正阳楼饭店、长春堂药店、广和楼戏园、新大北照像馆、天兴居炒肝等;东四地区有永安堂药店、白魁饭庄等;西单地区有天福号酱肉、烤肉宛、天源酱园、桂香村食品店、长安大戏院、首都电影院等;西四地区有同和居饭庄、砂锅居白肉馆、成文厚账簿店等;新街口地区有柳泉居饭庄等;王府井地区有亨得利钟表店、盛锡福帽店、同升和鞋店、大明眼镜店、萃华楼饭庄、东来顺饭庄、全素斋素菜馆、稻香村食品店等;菜市口有鹤年堂药店、谭家菜馆等;琉璃厂有荣宝斋、来薰阁、一得阁等。在这些闻名遐迩的老店中,有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有创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的中国布鞋第一家内联升,有1870年应京城达官贵人穿戴讲究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瑞蚨祥绸布店,有明朝中期开业以制作美味酱菜而闻名的六必居,这些老字号是北京商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北京商业经济繁荣发达的历史印证。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bjyddxxb.cn/qikandaodu/2021/0125/501.html